?
中國迎來了變道超車,在新經濟賽道上引領全球新一輪發展的機會。
今年以來,中央多次強調抓緊布局、培育發展未來產業,這是站在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,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,應對國際環境新挑戰,于變局中開新局的前瞻戰略部署。這是縱覽人類科技發展史、經濟社會發展歷史,著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做出的戰略決策,是決勝未來的關鍵一招。
決勝未來,關鍵看產業、看科技。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、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,中央要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經濟主戰場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、人才強國戰略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完善國家創新體系,加快建設科技強國。
加快建設科技強國,要瞄準關鍵方向,找準關鍵節點。將未來產業作為決勝未來的關鍵一招來抓,并且一抓到底,是決勝未來的先手棋。
這是大勢所趨—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,從國內外主流智庫技術預測來看,智能時代來臨,數據“核爆”局面加速形成,技術發展呈現出群體性、融合性、顛覆性特征,不同技術開始互相滲透、融合。代表變革方向的未來產業是各國排兵布陣爭奪的制高點。抓住變革的機遇,贏得先機,就相當于掌握了未來競爭的主動權。
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來看,聚合前沿科技的未來產業,不但是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的重要牽引和陣地,還是培育發展新動能、推動高質量發展、獲取全球競爭新優勢的關鍵,更是我國經濟實力、科技實力、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的重要支撐之一。
這是現實挑戰——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,在美國挑起的經貿摩擦中,中興天價罰單、福建晉華遭遇技術禁售、華為被“封殺”等事件足以警示我們,強化自身科技創新實力、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才是應對萬變的不變之策、戰勝各種挑戰的撒手锏;擁有科技創新硬實力,以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產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,中國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。充分重視對未來產業的前瞻布局,這是關系到我國中長期競爭力和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部署。
這是不容錯失的機遇——伴隨以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技術蓬勃發展,數字經濟成為驅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。擁有廣闊市場、雄厚工業基礎、充足人力資源的中國,在數字經濟時代更具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數據資源優勢、市場規模優勢。智能經濟、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態方興未艾,為中國經濟注入持續動力。
各省區市的“十四五”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在陸續公布,一些地區對未來產業的謀劃引人注目。一些地方已經未雨綢繆,提前布局未來產業。比如深圳,多年前就在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部署未來產業,北京瞄準新一輪產業變革,近年來布局十大高精尖產業……北京、河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西、四川等地將未來產業寫進了剛剛發布的“十四五”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;一些地方則仍需提高戰略定位,增強未來產業意識,營造培育未來產業的發展環境,瞄準方向、精心布局、精準施策。
未來產業以及由技術突破形成的經濟發展新載體,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、地區、城市科技創新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,成為影響未來長遠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之一。
以發展未來產業為契機,走出一條從人才強、科技強到產業強、經濟強、國家強的發展新路徑,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容錯失的歷史機遇。
(文|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?李斌)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