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小乘客王永森向列車長敬禮,引得笑聲陣陣。
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典標攝
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姜錦銘、張典標
這里是太行山西麓,峰巒如聚,蒼莽厚重。一列只有3節車廂的“小火車”穿行其間。
上午9點25分,8171次列車從山西省晉中市榆次站正點開行。
春節將至,車廂過道上方掛著紅色小燈籠,車窗玻璃上貼著“?!弊执盎?。乘客基本坐滿,卻不擁擠。
7歲的王永森剃著光頭,正在過道玩耍,手里緊握還沒打開包裝的車模玩具,那是母親王二燕給他的春節禮物。
38歲的王二燕和丈夫在太谷縣種植大棚蔬菜,眼下正是蔬菜銷售旺季。家里老人催回家過年催得緊,她和丈夫商量好,自己先帶孩子回老家武鄉,等丈夫賣完菜再趕回去。
王二燕上車前就備好了年貨,鼓鼓的紅色行李袋裝著4斤壺瓶棗、4斤涮肉用的羊肉和一大包零食,還有自種的黃瓜、西葫蘆等新鮮蔬菜,兩個兒子過年的新衣服也備好了。王二燕說,接下來幾天她還得采買五花肉、牛肉、火腿、蓮藕等食材,好為家里做一桌豐盛的年夜飯。
這時,列車長李衛軍走了過來,用手摸摸永森的頭,出乎意料,小朋友卻回頭敬了個禮,引得周圍人笑起來。
有人問幾點到社城站,李衛軍摘下大檐帽,從里面拿出一張頁腳卷起、字跡模糊的列車時刻表,看了看說“正好12點”。
49歲的李衛軍已在這列3節“小火車”上工作了26個年頭?!靶』疖嚒?993年5月1日開行,在方便鐵路職工通勤的同時,沿線百姓也從中受益,被稱為“公交火車”。
太焦線鋪軌時,沿線石會村村民周眉書還很小。他記得,當時村里的小孩吃不飽飯,更吃不上白面,有時候跑到鐵路工地上去,還能要到一些吃的。
現在62歲的他已經是村支書了,這次去晉中市看病,順帶在城里花600多元給自己買了全套的新衣裳。嫁到外地的女兒過幾天就要回來了,他得把自己收拾得精神些。
“小火車”是內燃機車,有3名司機,6名工作人員,包括列車長、乘警、巡檢員和3名列車員。49歲的惠大曉負責給每節車廂尾部的煤爐添煤,一趟下來要加七八次。
看到從郝村站上來的范東牛,惠大曉遠遠和他打了個招呼。農忙時節,范東牛常??競€鋤頭就上了車,坐6站到路家莊站下車種地。
這天,范東牛天不亮就起床了,兩個多小時后,他喊上同村的“老伙計”張文光、喬秋連夫婦一起坐上這趟車。這次,范東牛的目的地不是路家莊,而是長治市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。
這趟車的乘客很多是沿線百姓,坐了多年車,列車員和他們早已“眼熟”。誰大概是哪個地方的人,列車員都知道,有時候還幫他們給親戚捎帶東西。走親戚的乘客,還經常抓把花生、大棗等土特產給列車員。
坐在車廂另一頭的周碧波3年沒有回沁縣老家了,姐姐嫁到榆次,父母在老家則整年侍弄著20畝地,主要種玉米、小米、紅薯和土豆。在晉中大學城一家飯店做廚師的周碧波,今年帶著一家“四”口回家過年,6歲的兒子不停地和媽媽打鬧,全然不顧媽媽8個月的身孕。
很少回家的周碧波對故鄉早已陌生,許多變化都是父母打電話告訴他的。村民種的地塊越來越大了,從四五十畝到上百畝的都有,大型養雞場也建起來了,種牡丹、辣椒等經濟作物的農戶也不在少數。
13點55分,沁縣站到了,和周碧波一起下車的人很多。離終點站還有3站,乘客也只剩下3名。
離開路家莊站,軌道開始一路下坡,到相對平緩的地段,公路也就比較發達,坐這趟火車的人便開始減少。
14點28分,行至虒亭站,最后一位乘客下了火車。10分鐘后,火車到達終點站——長治市襄垣縣的大平站。
65分鐘后,經過列車掉頭、車輛巡檢等作業后,順帶避讓了兩列客車,15點45分,“小火車”原路返回。
下午5點多鐘,范東牛一行3人搭上回程的火車。他們參觀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,還順帶“考察”了武鄉和郝村的年貨市場?!皼]想到外面年貨比村里還貴!”范東牛向鄰座“吐槽”,“村里一斤豬肉8塊,到了武鄉9塊!以后還是得在村里買年貨?!?/p>
可去年,范東牛還是坐這列“小火車”去縣城買的年貨。原來,在范東?,F在住的郝村里,只有菜市場和幾家店鋪能供應年貨,遠不如縣城多。不過,公路通到村子里后,來村里賣年貨的外地商販也比以往多了些。
4個月前,范東牛剛剛從路家莊易地扶貧搬遷到郝村?!捌鋵?他更讓人羨慕!”范東牛指著隔壁座位的張文光說,“他家兒子是養雞大戶,養了8000只蛋雞?!?/p>
“8000只啊!”范東牛比劃著手勢,又強調了一遍。
沿線村民的生活正在發生越來越大的變化。在高鐵四通八達的今天,顯然,這趟慢悠悠的“小火車”依然停留在“慢生活”時代。
即便如此,在列車長李衛軍的眼里,“小火車”本身也在變化,座椅就從最初的木條變成了后來的皮革,現在則是沙發。但票價卻20多年沒變,全程才10.5元。李衛軍說,正是這點“另類”,火車反而吸引很多“驢友”來專程體驗。
從上午到夜間,一天的來回,“小火車”穿越112個隧道,來回行程將近400公里,20點52分,回到榆次站。
42個站臺,150多名乘客上上下下,他們終于回到久違的故土,可以暫時放下一年的辛苦疲憊,享受“家人閑坐,燈火可親”的團聚時刻。(參與采寫:實習生張淵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