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惠金融再上新臺階。8月18日,銀保監會發布了《關于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》(簡稱“76號文”),敦促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,普惠金融是其中的重頭戲之一。與此同時,近期監管部門開始鼓勵銀行開展針對小微企業的無還本續貸業務。
近幾年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初步成效,金融服務可得性、使用情況、質量進一步改善,傳統金融產品和服務已廣泛普及,信息技術發展正深刻改變著普惠金融的發展方式。但業內人士也認為,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在商業可持續性、金融基礎設施配套、金融資源配置等方面還有不少挑戰。
普惠金融穩步發展
近年來,我國普惠金融穩步發展,信貸對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平穩增長,基礎金融服務已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,信用建設穩步推進,消費者金融素養有所提升。?
一是鄉鎮一級銀行物理網點和保險服務覆蓋面逐步擴大。截至2017年末,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營業性網點22.8萬個,銀行業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6%,多數的省份實現了“鄉鄉有機構”,農業保險鄉村服務網點達到36.4萬個,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了95%,村級覆蓋率超過了50%。
二是城市社區和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在不斷地擴大。截至2017年末,全國共有ATM機96萬臺,POS機3119萬臺,分別較2013年末增長85%和193%,全國基礎金融服務已經覆蓋了53萬個行政村,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約為96%,較2013年末上升了13.6個百分點。
三是小微企業貸款的可獲得性不斷提升,截至2017年末,銀行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了30.74萬億元,較2013年末增長了73.1%,為1521萬戶小微企業提供了金融服務,較2013年末增長了21.7%,覆蓋了全國約20%的小微企業。
四是“三農”領域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,截至2017年末,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達到30.95萬億元,較2013年末增長了48.2%,其中農戶貸款余額8.11萬億元,較2013年末增長6.5%。
五是扶貧小額信貸發展迅速。截至2017年末,扶貧小額信貸余額2496.96億元,較上年增幅達到50.57%,戶均貸款4.11萬。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607.44萬戶,占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25.81%。
中國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副主任馮燕表示,在發展中國普惠金融過程中,我們強化頂層設計,引導市場資源投向重點領域和服務不平衡、不充分的領域。始終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,圍繞提升金融服務覆蓋面可得性和滿意度的總體目標,著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,著眼于金融服務空白和不足的地區、人群,在融資、儲蓄、支付、保險等不同業務領域確定具體的目標,明確分工責任,抓好督導落實,強化督察問效。
普惠金融再上新臺階
分析認為,我國普惠金融發展中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。存在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、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、金融素養有待提升、商業可持續性有待提高等問題,特別是邊遠地區普惠金融服務仍亟待加強;數字金融迅速發展,“數字鴻溝”現象值得關注,消費者權益保護面臨挑戰;普惠金融相關配套政策和機制有待完善;對創新創業和弱勢群體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夠;普惠金融發展中的風險防范等問題要重點關注。?
針對小微企業、“三農”、民營企業等普惠金融發展方面,最新出臺的“76號文”具體部署有三部分。一是降低融資成本,充分利用當前市場流動性寬裕等有利條件,堅持“保本微利”原則,加大對小微企業、“三農”、扶貧和民營企業等領域的資金支持;二是降低貸款周轉成本,對于流動資金貸款到期后仍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,要提前開展貸款調查與評審,符合標準和條件的,依照程序辦理續貸,縮短資金接續間隔;三是加大對龍頭民營企業信貸支持,對于主業突出、公司治理良好、負債率較低、風控能力較強的龍頭民營企業,要進一步加大融資支持,充分發揮其行業帶動作用,穩定上下游企業生產經營。
馮燕表示,下一步銀保監會將致力于五個方面普惠金融體系建設:一是優化供給體系;二是創新產品服務體系;三是強化政策環境支撐體系;四是健全風險防范和監管體系;五是完善消費者教育保護體系。
一方面,要推動完善普惠金融相關制度和機制。如構建政策性擔保、商業性擔保協同發揮作用的擔保機制,鼓勵擔保方式創新;另一方面進一步深化“兩權”抵押貸款試點建設,推進抵押物確權、評估、流轉等配套制度和設施建設。
此外,繼續加強對創新創業、弱勢群體等的支持。指導金融機構優化貸款申請審批流程,方便各類困難群體將創業擔保貸款政策用好用足。
實際上,近年來,各地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,涌現了很多好的特色做法,部分省市開展了示范區、試點建設,并發揮以點帶面的引領作用,較好地推動了普惠金融發展。例如農村(縣域)普惠金融綜合試點/示范區、金融扶貧示范區等。分析認為,下一步,應繼續鞏固特色做法,加強創新,以服務好實體經濟為導向,因地制宜,推動普惠金融更高質量發展。?
本刊記者??王淑娟/文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