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《瞭望東方周刊》記者高曉東 特約撰稿人張惠芳 楊喬喬 任婉晴/北京報道
??2018年8月8日,北京奧運會開幕整整十周年。
??十年回望,盡管開幕式當天北京夜空之上的大腳印早已散去,奧運會的十幾天賽事早已成為記憶,不過,北京奧運會的“遺跡”,早已不知不覺滲透進北京這座城市乃至城市之外的各個角落。
??全民健身同步加速
??“三億人上冰雪”“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”,這是2015年中國成功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前的官方表述,透露出濃厚的群眾體育特色。
??事實上,2001年申辦北京奧運會成功之后,社區便民體育設施與正規比賽場館同時開始興建。
??2004年,北京“全民健身工程”總投資為1.173億元,總配件數 1229個,總面積82.6萬平方米。與剛剛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的頭幾年相比,全市全民健身項目的投資金額增長近5倍。
??截至2015年,北京全市已有體育場地20075個,配建全民健身路徑工程8261套、市級彩票公益金全民健身專項活動場地3126片,體育生活化社區實現了全市覆蓋。
??國家體育總局相關負責人接受《瞭望東方周刊》采訪時表示,全民健身目前面臨著“健身去哪兒”的難題,這也是下一步要解決的重點問題。根據2017年,北京市體育局副局長楊海濱的表述,社區體育和群眾體育投入,最終將要形成“15分鐘的健身圈”。目前距離目標還有一定差距。
??事實上,通過舉辦奧運會提高全民健身參與率,是不少奧運會舉辦城市期待獲得的重要奧運遺產。
??比如,英國國家衛生部曾在籌備2012年奧運會過程中,考慮如何通過奧運會的籌辦舉辦,遏制包括肥胖、性不健康和酒精濫用在內的健康問題。在北京市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之后,2003年北京市體育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7%,到2004 年已增至52.4 %。
??一個專業和一張網絡
??在體育人口增加的同時,一些新職業和行業也開始迅速發展,其中之一就是專業運動康復。正是在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后,這一行業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。
??“一開始的客戶都是運動員,后來才有老百姓”,“大部分普通客戶上門也是由于受到運動員群體評價的影響”。這是運動康復師總結出的行業發展路徑。
??就在北京舉辦奧運會那年,經國家體育總局批準,北京體育大學成立運動康復系。這是全國高校中開設的第一個運動康復專業。
??宋健是運動康復系成立后的第二屆學生。接受《瞭望東方周刊》采訪時,宋健回憶稱當時國內這一專業的教育幾乎是“一片空白”:“專業教材都沒有,有些老師會從國外帶來一些教材,我們看的有些教材甚至是打印版的?!?/p>
??事實上,即便是在專業運動隊里,運動康復的相關專業知識和人員也非常不足。畢業之前,宋健曾在國家花樣滑冰隊擔任一年體能康復訓練師,某次國際賽事中,就負責上場前給運動員做包扎防護?!斑@項工作之前基本都由教練代勞,教練很難說有多專業?!彼谓≌f。
??本科畢業后,宋健進入北京協和醫院工作。當時,即便是醫院的大夫們也對運動康復了解有限?!案挥谜f,一般大眾聽到運動康復,往往會問是不是就是按摩針灸?”宋健說。
??截至2017年,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院校在40所左右。北京體育大學每年這一專業的畢業生最多,但仍超不過100個。
??2017年年底,北京市衛計委透露,北京市三甲醫院將全部設立康復科。不久之后,康復器具行業的發展又得到國家民政部等多部門的支持。
??一些變化已經在細節中產生?!耙郧芭懿奖荣悰]人做運動防護,現在大型賽事的主辦方會聘請專業運動康復人員講賽前熱身,準備訓練。專業醫院的大夫們也開始意識到手術后康復的重要性?!彼谓≌f。截至2014年底,我國醫院康復醫學科門急診人次已經達3100萬,2015年則超過了4000萬,增幅接近30%。
??除了跟運動損傷相關的專業康復醫學從無到有,更鮮為人知的一點是,籌備2008年奧運會的7年時間中,北京市的院前急救服務能力成倍提升:反應時間從2001年的30分鐘,提高至10分鐘。
??2001年7月,北京市申奧成功,9月,北京市紅十字會緊急救援中心(俗稱999)成立。從此,北京市擁有了120與999兩套救援體系。在籌備奧運會的7年時間里,北京市的急救站點從28個增長為233個,救護車從40輛增長為617輛,急救人員從370人增長為2105人,急救電話呼叫量從每年9萬人次增長為36萬人次。
??如今,十年之后,2018年7月19日,北京市衛計委公布了《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設置規劃指導意見》。北京市將再次加密急救網絡,全市將規劃設置急救工作站288個,每3萬人口配置1輛院前醫療急救救護車。
??綠色奧運留下了什么
??2008年,北京奧運會賽程過半時,奧組委8月20日曾舉行過一場新聞發布會。新聞發布會上,發言人轉達了一些國際單項組織對北京市民和世界各地觀眾的贊美——要給他們“發一塊大大的金牌”。這些國際單項組織之所以主張頒給市民和觀眾金牌,是因為奧運場館內并沒有出現垃圾遍地的情況。這有些出乎很多人的預料。
??當時的新聞發言人把這種觀賽禮儀的提升,歸結為賽前數年就開始的塑造文明新風的努力。2006、2007年,北京一些小區及部分公交車上開始出現一條標語“深入開展‘迎講樹’活動,建設和諧社會首善之區”。所謂的“迎講樹”指的就是“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”,涵蓋了觀賽禮儀、不亂丟垃圾、不隨地吐痰、養成排隊習慣等各個方面。時至今日,這些當初的“新風”已經成了北京市民們的日常習慣。
??事實上,奧運會在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中發揮的作用遠不止于此。
??“中國人注重文明禮貌,一說家里要來客人,很多平時難提倡的事情也能很順利地推行下去?!北本W運城市發展促進會秘書長付曉輝告訴《瞭望東方周刊》。
??自上世紀90年代起,北京市就陸續有居民小區嘗試過短暫的垃圾分類。2000年,政府部門主導推行垃圾分類。申奧成功后,垃圾分類作為履行申辦奧運會承諾的一部分,成為“綠色奧運”涵蓋的內容之一。當時的分類標準主要為“可回收垃圾”和“不可回收垃圾”兩類。隨著奧運會的舉辦,北京市第一座垃圾焚燒廠建成投產,也有了堆肥場。生活垃圾分類標準也越來越細化,增加了一項“廚余垃圾”。生活垃圾分類的理念也借著奧運會傳播得越來越廣。
??“北京藍”開啟的一個時代
??另一項繞不開的社會文明遺產則是志愿者體系的建立。
??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170萬名志愿者,其中賽會志愿者10萬名,城市志愿者40萬名,社會志愿者100萬名,拉拉隊志愿者20萬名。
??迄今,身著“北京藍”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都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志愿服務活動。
??當時,《紐約時報》網站還專門刊文贊揚了北京奧運志愿者:我從新澤西啟程,在航班因雷雨延誤兩小時、并且又飛行了12個小時之后,我終于抵達了漂亮的北京新機場。當時,沒有什么比那里的數百名志愿者更讓人心情舒暢了——他們年紀輕輕,準備充分,時刻都洋溢著笑容,英語也剛剛夠用。奧運會總是伴隨著志愿者,到處都能看見他們穿著光鮮的制服四處忙碌,沒有了他們,奧運會簡直無法運作。如果說我的第一印象沒有出錯的話,北京在招募志愿者這方面做得相當出色。
??2008年,也被稱為中國志愿服務元年?;蛘哒f,中國志愿服務的時代,亦由此開啟。
??賽后,我國的志愿服務體系逐漸向法制化靠攏。2007年9月,北京市首先為志愿服務提供法制保障,出臺了《北京市志愿服務促進條例》。截至2011年年底,18個省市自治區、7個副省級城市頒布實施了志愿服務條例或辦法。2017年,全國性的志愿服務也有了法律保障。2017年12月1日,國務院出臺的《志愿服務條例》正式實施。
??與此同時,我國已經有了龐大的志愿者隊伍。截至2017年6月30日,全國注冊志愿者為4242萬名。志愿者的職業分布廣泛,其中學生志愿者人數最多;2017年以來,農民志愿者增長率最高,達到72.05%。
??近幾年,幾乎在每次重大自然災害現場,或者重大活動現場,以及日常社會公益活動中,都隨處可見志愿者的身影,提升了社會的整體文明水平。
??入門移動閱讀和人臉識別時代
??如今,回頭看,或許很難體會到北京奧運會的科技水平。不過,在諸多技術領域,當年的奧運會是實實在在的“嘗鮮者”。
??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屆寬帶奧運會。在往屆奧運會中,電視節目主要以衛星傳送為主,帶寬較高的高清電視所占的比例也較低,即使在雅典奧運期間,高清電視也只占約50%,但在北京奧運中,衛星、海纜、陸纜都成為賽事傳輸的重要方式,高清電視節目占到了70%至80%。如今,高清直播已經在體育賽事中普及。
??如今,人們對5G時代的到來翹首以待,不過,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,通過3G技術的使用,人們的觀賽和閱讀開始進入移動時代。
??2008年4月1日,北京,天津,上海、青島、秦皇島、沈陽、深圳和廣州8座奧運城市正式啟動國產3G的社會化業務測試和試商用。視頻通話、手機報、掌上手機電視等業務 在3 G技術的支持下逐一實現。
??2008年8月9日0:27,由新華社和中國移動共同推出、新華社編輯的首張奧運開幕式手機報——號外《北京!北京!》誕生。在全球手機網民中,有相當一部分用戶選擇通過手機觀看奧運比賽,其中,近45%的美國手機電視用戶和近31%的英國手機電視用戶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移動觀眾。
??值得一提的還有,十年前,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,近10萬名觀眾在100多個觀眾通道經過人臉識別系統的快速身份驗證,有序入場。這還是奧運會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技術應用。如今,這一技術正在成為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的最重要應用之一。
??軌道交通帶北京“提速”
??京津城際高鐵是北京奧運會配套工程,在奧運會開幕前一周通車。運營10年來,累計發送旅客2.5億人次,接待了65個國家的300余名政要,各類國際組織200余批次5000多人考察體驗,是中國高鐵運營10周年的縮影。
??從2001年申奧成功至今,北京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。
??2001年之前,北京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僅53.5 km;2003年地鐵13號線、地鐵八通線相繼開通,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為114 km;2007年10月,地鐵5號線通車,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到了141 km;2008年北京奧運會賽前,地鐵10號線一期、奧運支線、機場線正式通車運營。至此,北京市內軌道交通通車里程達到200 km。7年時間里,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增加了近150 km。
??作為史上第一個舉辦“雙奧”的城市,如今的北京,正經歷著又一波奧運會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潮,城市進一步“提速”。
??2022年冬奧會有3個比賽場地:北京市區、北京市延慶區、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。連接三地的交通項目工程也就必不可少,比如全線長約174千米的京張高鐵。
??事實上,京張高鐵早已列在國家鐵路網整體規劃中。不過,為配合保障冬奧會,設計時速有所提升,從原來的250公里提高至350公里。
??另外一個冬奧會保障交通項目為興延高速,位于京藏高速公路以西,呈南北走向,南起西北六環路興隆口,北至延慶營城子立交收費站以北,路線全長約42.2km。興延高速預計2018年年底竣工。除了冬奧會賽事保障功能,修建興延高速本身也是緩解北京市西北方向京藏高速、京新高速交通壓力的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