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辦單位: 新華通訊社?? 主管單位: 新華通訊社
歷史沿革
新華通訊社主辦,新中國第一家新聞業務刊物。
《中國記者》的前身《工農兵通訊》創刊于1933年的江西瑞金,是紅中社(新華社的前身)的業務刊物;紅軍長征到延安后,改為《通訊》。建國后,正式創辦《新聞業務》,1956年起向全國公開發行。
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,新華社將社內三個面向全國的業務刊物(《新聞業務》、《新聞攝影》、《新聞縱橫》)在《新聞業務》的基礎上合而為一,創辦《中國記者》,1987年1月正式出版。
辦刊理念
1987年1月,《中國記者》問世。發刊詞中明確提出了融三刊精華于一爐,實行“文字攝影并重,國內國際并重”的編輯方針,在同類刊物中顯示了獨樹一幟的特色。
90年代初,總結辦刊經驗,《中國記者》提出新聞期刊是“輿論導向之導向”的觀點,得到新聞界的普遍認可。
新世紀前后,《中國記者》提出“用辦新聞媒體的辦法辦新聞業務刊物”的觀點,得到有關新聞輿論主管部門的肯定和廣大讀者的認同。
發展背景
新華通訊社是世界四大通訊社之一,記者遍布全球每一個角落,新聞信息采集之快捷、全面、準確、權威。
《中國記者》以新華通訊社為支撐,是世界上有影響的中文新聞業務刊物之一。
專業評價
根據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、中國科技情報所等機構對國內1萬多種期刊按130類進行分析、檢索的結果,《中國記者》列“新聞學、新聞事業類核心期刊”第一。該機構是國內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研究和確認機構。
核心期刊,指的是刊載與某一學科(或專業)有關的信息較多,且水平較高,能夠反映該學科最新成果和前言動態,受到該專業讀者特別關注的期刊。
新聞學、新聞事業類核心期刊的評定辦法。通過載文量統計、文摘量統計、引文量統計,初選出一批名列前茅的期刊,再根據被索量、被摘量、被引量、載文量、被摘率、影響因子等指標加權進行計算,確定前10位為該領域(學科)核心期刊。
《中國記者》連續三屆(1992年、1996年、1999年)列“新聞學、新聞事業類核心期刊”第一。
2001年2月,《中國記者》被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》(CSSCI)選用為來源期刊。
行業地位及影響
《中國記者》編委會主任由新華通訊社社長親自擔任,新華社各業務部門負責人擔任編委;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全國31家省、市、自治區黨委機關報以及新民晚報、羊城晚報、今晚報、文匯報四家省級報紙的社長或總編輯是《中國記者》的特邀顧問。
?